本文作者:访客

合同无效的12种情形

访客 2025-10-18 11:02:01 15934
合同无效的12种情形包括:欺诈、胁迫订立合同;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虚假的意思表示;格式条款排除对方权利;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合同等,这些情形均可能导致合同无效,需特别注意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合同效力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核心问题,无效情形直接决定合同自始不具法律约束力。合同无效的情形划定了法律否定的行为边界,被套路签网贷合同的应对则关乎弱势方权益的救济。下面小编将梳理合同无效的具体情形,并解析被套路签订网贷合同后的维权策略。

合同无效的12种情形

  根据《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合同无效情形可归纳为以下12类: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此类合同因主体缺乏判断能力而自始无效。

  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为逃避债务而虚构买卖合同转移资产等,该合同因缺乏真实交易意图而无效。

  3.强制性规定分为效力性规定与管理性规定。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合同无效,如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未经批准的矿产资源开采合同等。

  4.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如提供场地用于赌博、色情表演的租赁合同,因损害社会公共道德而无效。

  5.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代理人与第三人勾结低价转让被代理人财产,该合同因损害第三方利益而无效。

  6.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欺诈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则直接认定为无效。

  7.一方或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撤销。胁迫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

  8.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合同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撤销。

  9.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典型就是网贷合同中逾期即没收全部财产的条款。

  10.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免责条款,或因故意、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

  11.企业超出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且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规定,该合同无效。

  1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无效情形,包括但不限于违反金融监管规定的借贷合同、未履行审批手续的涉外合同等。

被套路签了合同的网贷怎么办

  被套路签了网贷合同的救济需区分民事与刑事路径,核心依据欺诈、胁迫等可撤销事由及套路贷刑事规制规则维权。

  民事层面,网贷平台以虚假宣传、隐瞒利率等欺诈手段诱导签订合同,或通过胁迫、趁人之危等方式使借款人在危困状态下签订显失公平的合同,借款人可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五十条,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无效,仅需返还实际收到的借款本金。

  平台无金融放贷资质却反复从事放贷业务,或合同存在虚增金额、制造虚假流水等套路贷特征,可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认定合同无效。

  刑事层面,平台存在暴力催收、虚假诉讼等行为,可依据《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干问题的意见》报警,司法机关对违法所得予以追缴,被害人合法财产予以返还。

  同时,借款人需留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等证据,先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争议未解决再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报案,形成民事撤销/无效+行政投诉+刑事报案的立体救济体系。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未经许可通过上传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等方式传播作品,使公众可自主获取的,即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

  传播行为以营利为目的(如植入广告、开通付费观看),且违法所得或传播规模达到刑事标准,则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但法律也规定了例外情形,主播已声明允许转载、传播行为未超出合理使用范围(如个人学习、评论),或平台能证明仅提供技术服务且无过错,则不构成侵权。

  此外,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侵权仍提供技术支持,或未及时处理侵权通知,需承担连带责任,这进一步明确了传播链条中各方的法律责任。

合同无效的情形 被套路签网贷怎么办 合同无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