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需承担法律责任,主播在直播中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可能构成商业欺诈,需承担民事责任,对消费者承担赔偿损失等责任,若涉及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还需承担行政责任,可能面临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严重时,若涉及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主播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直播带货应遵守法律法规,诚信宣传。直播带货作为新兴消费模式,其虚假宣传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法律对此构建了民事赔偿与行政处罚并重的责任体系。本文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及司法解释,系统梳理赔偿标准与法律责任。
直播带货商虚假宣传赔偿标准是什么?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其损失,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若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则按五百元赔偿。
该条款明确了两项核心规则:其一,赔偿基数以实际交易金额为准,涵盖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其二,设置五百元最低限额,避免小额交易中赔偿金额过低导致维权成本倒挂。
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欺诈行为”的认定需满足经营者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相统一,如虚构商品性能、伪造检测报告等直接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第十二条进一步细化责任主体,明确直播间运营者若未以显著方式标明实际销售者身份,导致消费者无法辨识的,需承担商品销售者责任。
这意味着,即使实际销售者为第三方商家,直播间运营者也可能因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而被直接追责。
该司法解释强调交易外观、合作模式等综合因素,为消费者主张赔偿提供了更灵活的举证路径。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在行政责任层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与《广告法》第五十五条构建了梯度化处罚体系。经营者实施虚假宣传的,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二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罚款上限提升至二百万元,同时可吊销营业执照。
虚假宣传构成虚假广告罪,则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追究刑事责任,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连带责任方面,《广告法》第五十六条明确,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若不能提供广告主真实信息,需先行赔偿消费者损失。
对于涉及食品、药品等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广告代言人与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司法解释进一步强化平台责任,规定直播营销平台若未审核食品经营资质导致消费者损害的,需与直播间运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这种“全链条追责”机制,有效压缩了责任主体的逃避空间。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的治理,需以法律为基石构建“预防-救济-惩戒”闭环。消费者应主动留存交易记录、宣传截图等证据,优先通过平台投诉、消协调解等低成本途径维权;若争议无法解决,可依据《民事诉讼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赔偿标准 直播虚假宣传处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