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女子在酒吧遇完美恋人,2月内被其骗走181万会判多久?

访客 2025-10-20 11:05:01 9617
女子在酒吧遇见疑似完美恋人,两个月内被诈骗181万元,此案涉及诈骗犯罪,判刑时间将取决于法院审理结果,法院将考虑诈骗金额、犯罪手段、犯罪情节、被告人的悔罪态度等因素,金额巨大的诈骗案件,判决时间较久,可能涉及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最终判决结果需由法院根据法律程序审理后作出。
近期,苏州市一起完美恋人诈骗案引发社会关注。一名酒吧男子以恋爱为名,在两个月内骗取张女士181万元后失联。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10万元,责令退赔130万元。下面小编为您具体分析解答。

女子在酒吧遇完美恋人,2月内被其骗走181万会判多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量刑依据诈骗公私财物的“数额”与“情节”分为三档:

  1. 数额较大(3000元至1万元)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数额巨大(3万元至10万元)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以上)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本案中,被告人邹某在两个月内骗取181万元,远超“数额特别巨大”的50万元标准,属于法定最高量刑档。

  司法实践中,具体刑期需综合考量犯罪手段、后果及退赃情况。

  邹某通过虚构“酒吧老板”身份,以投资、借款等名义实施诈骗,其手段具有隐蔽性与欺骗性;被骗资金被用于挥霍,导致张女士遭受重大财产损失,符合“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认定标准。

  尽管邹某未退赔全部赃款,但法院责令其退赔130万元,体现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

  此外,诈骗罪的量刑存在地区差异,江苏省将“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定为50万元,与全国标准一致,因此邹某被判11年符合法律规定。

诈骗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

  诈骗罪的定性直接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及司法解释,诈骗罪属于结果犯,而非行为犯。结果犯的核心特征是犯罪行为必须导致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方能构成既遂。

  具体到诈骗罪,需满足“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的完整链条。仅有欺骗行为,但未造成财产损失,则不构成诈骗罪既遂。

  行为犯与结果犯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犯仅需完成特定行为即构成既遂,如非法侵入住宅罪;而结果犯需行为与危害结果同时具备。

  诈骗罪若为行为犯,则只要实施欺骗行为即可定罪,无需考虑是否得逞,这显然与“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的立法目的相悖。

  司法解释明确将“数额较大”作为诈骗罪的入罪标准,进一步印证了其结果犯属性。诈骗3000元至1万元方达“数额较大”,若为行为犯,则任何金额的欺骗行为均可定罪,显然不合理。

女子两月内被骗181万 诈骗罪法律规定 诈骗罪量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