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68万翡翠标错价按26.8万卖出,拒发货被判赔50万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访客 2025-09-23 11:07:34 1198
关于翡翠标错价按低价卖出后拒发货被判赔50万的法律依据,主要涉及到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和违约责任,商家标错价属于重大误解,消费者下单后商家无权单方面拒绝交易,如商家拒不履行约定,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商家被判赔是因为违反了合同法和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
近日,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对一起翡翠直播标价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商家因标价错误拒绝交付268万元翡翠吊坠,被判赔偿买家超50万元。下面将从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及案件事实出发,系统解析该案的裁判逻辑,并梳理重大误解的认定规则,提供法律参考。

268万翡翠标错价按26.8万卖出,拒发货被判赔50万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该案判决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重大误解和合同撤销权的规定,结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百五十七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形成完整的裁判逻辑链。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

  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重大误解需满足四个条件:

  1. 误解对象为合同主要条款

  价格属于合同核心条款,直接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分配。本案中,商家将268万元标为26.8万元,价格误差达90%,直接导致合同标的价值严重失衡。

  2. 误解程度达到重大标准

  需使当事人权利义务显著失衡,且履行合同将造成较大损失。商家因标价错误需以远低于市场价交付高价值翡翠,明显违背商业逻辑,符合“重大”要件。

  3. 误解源于自身过错

  商家因助理操作失误导致标价错误,属于未尽合理注意义务的主观过失,而非买家欺诈或第三方干扰。

  4. 误解未被相对人识破

  买家周某在直播中按标价下单,无证据表明其明知价格错误仍故意利用,故不构成“恶意相对人”情形。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合同被撤销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不能返还或无必要返还的,应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需赔偿对方损失。

  本案中,商家因标价错误导致买家无法履行对第三方的转卖合同,产生定金损失、利息损失及预期利益损失。

  法院经核算,认定商家需赔偿买家490,523.61元及相应利息,累计超50万元。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行使撤销权,且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未行使的,撤销权消灭。

  本案中,商家在买家下单后三日内即主张重大误解并起诉,符合时效要求,法院予以支持。

合同重大误解如何界定?

  合同重大误解的认定需结合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从多个维度构建判断框架。

  (一)表意人因误解作出意思表示

  误解需发生于合同订立阶段,且直接导致表意人作出与真实意愿不符的意思表示。

  本案中,商家因标价错误,误将268万元翡翠以26.8万元出售,其意思表示与真实意愿严重偏离,符合该要件。

  (二)误解对象为合同主要条款

  根据《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重大误解仅限于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等核心条款。非主要条款(交付方式、违约责任)的误解,通常不构成撤销理由。

  本案中,价格作为合同核心条款,其错误直接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属于重大误解范畴。

  (三)误解程度需达到“重大”标准

  司法实践中,“重大”的判断需结合社会一般认知及行业惯例。需满足权利义务显著失衡、履行合同将造成较大损失、违背商业逻辑或交易习惯。

  (四)误解与意思表示存在因果关系

  表意人需证明其错误认知与意思表示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不存在误解,表意人不会作出该意思表示。

  (五)误解未被相对人识破

  相对人明知或应知表意人存在误解仍订立合同,则不构成重大误解。

合同重大误解 合同效力法律规定 合同纠纷处理
阅读
分享